聊聊热门IP《长安的荔枝》:从历史典故到影视小说_电视剧_李善_电影
亲们,大家好呀!最近有个IP火到爆,不管是短视频、朋友圈还是各种影视榜单,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——《长安的荔枝》!作为一个全程追过小说、电影、电视剧的“铁粉”,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扒一扒这个热门IP的前世今生。
先来说说那句诗: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”这里得纠正个小误区,“骑”其实是“qí”(骑马的骑),而不是“jì”。正是这句诗,把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传了千年,成为了《长安的荔枝》这个IP的灵感来源。
那么,杨贵妃吃的荔枝到底是哪来的?要搞清楚这个问题,得知道荔枝这水果有个特点:“一天色变,二天香变,三天味变”,超过四天就开始腐烂。所以从南方运到长安,在没有冷链、全靠人力马匹的古代,运输难度那简直是“超难本”。
有一种说法是荔枝来自四川泸州,因为杨贵妃生在那儿,小时候可能吃过当地的荔枝;也有说法是来自岭南,但懂点常识的都知道,古代即便是800里加急,从岭南到长安几千公里,根本就不可能保持新鲜,肯定会腐烂。相反,四川泸州运来的荔枝才更有可能成功。
展开剩余72%其实早在汉武帝时期,就有人把岭南的荔枝树移栽到长安,结果因为北方气候太冷,树都死了。到清朝时,乾隆皇帝想吃荔枝,于是直接把已经结果的荔枝树连土装进大缸,通过海运或大运河运到京城,虽然成本高得吓人,但起码能吃到新鲜的。可唐朝根本没这技术,也没有这些条件,所以“荔枝运输”成了当时的难题。
说完历史,我们再来聊聊《长安的荔枝》的三种形态:小说、电影和电视剧。我是先在短视频上看到雷佳音演的李善德摔荔枝的那一幕,然后就开始追剧,追着追着看了电影,最后把小说也读完了,今天就来做个对比。
首先是小说,马伯庸的这本书,真的是太会写了!这本小说才五六万字,我三天就看完了。他把故事设置得不沉重,利用“杨贵妃要吃荔枝”这个引子,讲了一个唐朝小吏的职场奋斗史。小说中的李善德是个唐朝的小官员,突然被派去办“从岭南运荔枝到长安”的任务,简直就是个“超难任务”。书里的官场描写生动,李善德做项目的方式简直像现代的“项目经理”,看起来非常有代入感。
接下来是电影,我觉得电影离原著最贴近,虽然也有改编,但节奏紧凑,艺术感十足,镜头的情绪表达特别到位,把荔枝运输的紧张感和小人物的挣扎都拍得很精准,比电视剧更打动人。
最后是电视剧,争议最大的一版。前几集确实很吸引人,我一度连追了十集,李善德刚接任务时那种懵逼感演得特别真实。但是往后看就觉得有点不对劲。电视剧把李善德的老婆给删了,还加入了不少新的人物和情节,比如李善德的小舅子、刺史和胡商的恩怨等等,这让剧情变得又冗长又杂乱。毕竟五六万字的小说被拉成了30多集的剧,拖沓也不奇怪。
最让我出戏的是,电视剧提到“高州”,但实际上唐朝并没有“高州府”,高州是明朝才设立的地方,大家在看时可别被带偏了!总体来说,电视剧像是借了《长安的荔枝》的IP壳,讲了个完全不同的故事,真是浪费了这个好题材。
至于结局,小说和电影里的李善德被贬到了岭南,反而因此躲过了安史之乱,后来在岭南安稳过完了晚年。而电视剧为了追求“戏剧性”,用了说书人的收尾。
看完《长安的荔枝》,我不禁想,作为唐朝的顶级权贵,杨贵妃想吃新鲜的荔枝,居然得动用无数驿站和人力物力;而现在我们走进超市,夏天随便就能买到新鲜的荔枝,这背后是时代进步的象征,也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幸运。
个人建议:如果你对这个IP有兴趣,先读小说,几万字三天就能看完,故事脉络清晰;然后可以看电影,感受艺术化的呈现;至于电视剧嘛,剧情拖得有点长,也有点离谱,不太推荐。
好了,今天的八卦就到这里!你看过《长安的荔枝》吗?是喜欢小说、电影,还是电视剧呢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,我们下次再见!
发布于:山东省